2022-06-02 16:11
来源:本站
时隔半年,第二次奔驰在韩原大地上,看着万物生机盎然,黄河水流滚滚,忽然发觉,夏日的大地像壮汉一般充满精神和生机。
坐在车上,看见黄河西岸的沟沟坎坎上,满目郁郁葱葱,路边的树、坡上的草,高高低低,连绵起伏。黄色的麦田成畦连片,像油彩一样点染涂抹。干蓝透亮的天空下,太阳当头照下,麦香蓬勃欲出,等待着激情的奉献。缓坡地上,万亩花椒看不到边,枝头已经有了累累的青色颗粒。最是道边的石榴多情,红星点点,夹道欢迎,一路相伴。就这样看着黄绿相映的大地,看着纵横交错的生命,我仿佛看到了盛夏生长的力量。
这幅生动的画面上,还跳跃着更有活力的因子。光伏电板向阳铺开,给大地穿上了汇聚热量的铠甲。风力电杆刺向天空,长臂聚拢着空中的能量。成片的塑料大棚,成行的塑料护棚,如天上的白云落到了地上。葡萄藤已经在支架上伸出了绿色的小龙,又一季的生命舞蹈将踩高跷式地展开。河边的湿地里,芦苇、鱼塘延续着古老的“诗经”故事。仍然保持着传统样式的村落雄踞高坡之上,从容地注视着大地上的崭新变化。
乘车进入龙钢工业园区,穿行在巨大的高炉和管道中,心中已经有了炉火般的沸腾。1958年,那个火热的年代里,一群怀有梦想的龙门儿女,在土坡前垒起炼铁炉,土法上马,开始土里刨金的伟大创举。因为技术粗糙,原料短缺,经济困难,炼铁厂很快关闭,但龙门人的心火没有熄灭。十年后,工程再次上马,一大批人钻在泥土里,披着满身灰,用最简单的设备,又让铁花飞溅,让古老的黄河岸边沸腾起来。成长的道路异常艰难,闯过了技术关、资本关、市场关,再次经过关停并转,他们终于跳出龙门,保住了自秦汉以来就有的冶炼传统,在黄河岸边挺立起一个庞然大物。
岁月如火,绵延不绝。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走进现代化的炼铁车间,熊熊烈火在近百米高的钢炉里燃烧,120吨的悬转炉倒出1500度的铁水,像火山岩浆一样在炽热流淌。站在几十米外,仍能感到热浪袭人,身心要随之熔化。巨大的车间里,只有一个工人站在火炉前,进行着最煎熬、最美丽的坚守。更多的人在后台,一字排开的大屏幕前,一溜坐着几十名工人,分头盯着屏幕,明察秋毫,锱铢必较,保证着最过硬的质量。从干净整齐的车间,到一尘不染的后台,到随处见绿的厂区,大地已经走过那个烟尘雾罩的时代,龙钢已经成为五星级的工业园区,成立了专门负责接待和组织研学、参观的厂内旅游部门。
如今的龙钢,自己有近万名工人,辐射着周围更多的产业,带动着更多的就业者。离龙钢几十里外的西原村,依山面河,保留着几百年前的传统民居。村民们半农半工,经营花椒之余,围绕着钢厂,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第二次走进村子,仍然被女子行鼓的爆烈所震撼。她们穿着红花椒一样的衣服,随着激越的鼓声跳动,像火苗在舞动,也像椒麻在升腾。跳跃在鼓点上的女人们醉了,在旁观看的我们也醉了。幸福院内,那些七、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则笑得合不拢嘴。操劳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每天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早早来到幸福院,和老伙伴们在一起,聊着天,下着棋,唱着歌,或者剪纸、画画,抱团打发着晚年的时光。村里提供了三餐公益饭,吃喝不愁,也不用拖累孩子们。这样做梦都没想到过的好日子,让他们曾经长满沟壑一样皱纹的脸,也慢慢变得平展和明亮。
韩原大地是“史圣”司马迁的故里,有着浓厚的崇史风尚。司马迁小学里,庆祝六一的小朋友们,童子打扮,奶声奶气地背诵着司马迁的名篇,讲述着他的成长故事,也在慢慢塑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火红的太阳下,几十个红、绿、黄、蓝的方阵里,上千名孩子组成了花的海洋,绽放着如花的笑脸。坐在其中,被孩子们的快乐所感染,也被天真的氛围所淹没。恍惚间,我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又在幻想着自己的未来。那时的我们,幻想的是能吃上有肉的饭,穿着没补丁的衣服,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唱着快乐的歌。等我回过神时,看着身边的孩子,一下子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以为是回到了城里的孩子们中,甚至,又回到了欧洲学习时所见的那群快乐的孩子们中。
一天的慈善活动转眼就结束。返程途中,我痴痴地看着窗外的夏日胜景,心里不时浮现着系列活动的画面,回响着无声奏鸣的音乐。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有大禹治水的传奇,有司马立史的光芒,更有今人创业的辉煌。这一切,都从眼前的大地上喷薄而出,又涌动在大地的波浪之中,汇聚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者:李亚军)(责编:张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