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3 16:13
来源:中华慈善总会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从人口结构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迈入老年,将陆续进入需要支持和照护的阶段,尽快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社会共识。
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看,截至2016年年底养老服务床位数已达到730.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31.6张。但另一方面,养老床位空置问题又成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亟需解决。同时,针对90%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服务体系滞后成为困扰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又一大难题。因此如何构建并完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
我们选取了部分有特点有创新的实践案例,以期为未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
西城区是首都北京核心城区,是全国首善之区,是率先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先行区。截至2017年底,西城区户籍老年人口39.1万,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7.1%。其中,中重度失能老年人7295人,占老年人口的1.9%。区域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最为旺盛。
西城区委、区政府精准聚焦失能老年人的刚性需求,重点突出居家养老在区域养老格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破解中心城区失能老人的居家服务瓶颈。2016年,区政府办公室下发《北京市西城区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补贴暂行办法》(西政办发〔2016〕25号),在全市率先开展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试点工作,逐步形成“需求评估—上门服务—标准指导—市场运行—资金监管”的闭环运行模式,确保服务精准实施,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评估需求确保按需服务。专业化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利用《北京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科学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及明确护理、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
服务标准化确保按质服务。西城区为规范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统一向社会公开招募服务单位,服务价格统一约定,并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和监督,按月出具项目运营数据报告,方便政府及时掌握项目运营情况。
智能化平台确保精准服务。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补贴为虚拟额度,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依托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发放、消费,每月以老年人实际消费的数据进行结算,补贴实行月结月清,不积累、不沉淀。失能老人或监护人通过农商行居家服务APP或96003电话下单,商户APP接单并分派服务商,服务商进行上门服务,最终由老人或监护人反馈服务情况,消费最终完成。智能化服务跟踪精准分析了老年人服务消费数据和行为模式,并对服务进行监督,便于服务商及时调整服务项目,改进服务质量,实现精准服务,确保了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第三方监管提升满意服务。统一居家照护服务监督热线,组织专业力量对补贴对象进行电话回访,所有的问题集中解答和处理,确保老年人的问题能够一次性解决,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通过点对点短信通知、电话通知、社区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折页和服务手册等精准化宣传,提高老年人对政策的知晓率,提升了老年人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政府的公信力。
社会力量夯实居家养老的核心地位。充分激活区域内86家居家照护服务单位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其中养老机构34家、各类服务商50家、养老送餐单位2家。服务涵盖生活照料、生活护理、精神关怀、健康指导、老年送餐、家庭签约医生和服务套餐七大类服务共计68小项服务项目。
南开区位于天津市城区西南部,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4.3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8.36%,且不断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和空巢化等鲜明特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南开区始终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养老工作方面先后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自2017年底南开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全区以试点工作为契机,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结合养老改革工作实际,运用智能终端、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鼓励街道社区积极参与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完善以“互联网+”模式为基础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助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奠定智慧基础,实现养老设施智慧化。在基础建设上,南开区创新工作思路,针对老年人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按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通过电视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向社区老人提供“互联网+”模式的智慧养老服务。南开区引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逐步完成了社区智慧养老平台的搭建工作。一台电视机、一个机顶盒、一个遥控器,用户即可轻松地将普通高清互动电视转化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门槛低、覆盖广,大大加快了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速度。在队伍建设上,南开区注重加强智慧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养老业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社区智慧养老工作提供扎实的人才保障。
推进智慧服务,实现养老服务智慧化。一方面,综合性、开放式、互动型的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使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最准和最全面的周边生活消费信息。老人打开电视,进入信息平台界面,就可以看到点餐系统、便民缴费、社区超市、电视挂号等模块链接。另一方面,搭建起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和开展居民沟通协商的新渠道,科学引导社区建立社团组织微信群、楼门长微信群等网上工作平台,动态掌握民情,采集更新数据,为开展精准服务提供依据,做到“民想民盼我先知,民难民怨我先解,民困民需我帮办”,实现了贴心零距离的养老智能化服务。
改善智慧生活,实现养老管理智慧化。以向阳路街昔阳里社区为例,昔阳里社区依托综合服务中心,集视频监控、报警信息查询、应急广播等功能于一体,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与信息中心联网,只按几下电视遥控器,就可享受一键式应急救护等28项服务。通过养老平台的“每日签到”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可了解辖区内孤寡老人、行动不便老人的情况,如未能及时签到可以通过视频通话及时掌握老年人动态信息,把各种意外风险降到最低。
提升智慧格局,实现老年党建智慧化。为了加强社区老年党建工作,扩大老年党员的学习教育覆盖面,使老年党员及时听到中央的声音,智慧养老平台上线趣味党课,增加了党课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社区老年党员们足不出户,即可接受在线教育。电视端党课的推出,是南开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推进城市基层养老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创新之举。
下一步,南开区将在现有养老服务云平台基础上,继续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云平台升级改造,让全区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智慧养老的实惠。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60岁以上老年人5.5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3.2万人,老龄化率达17%。泰来县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建设试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近年来,泰来县先试先行,在全国率先将农村养老同扶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建立农村互助服务队,并对服务给予低偿的方式,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同时解决服务队员的贫困问题,形成农村互助养老的“泰来模式”。
服务对象“精准化”,抓好托底保障这个出发点。泰来县积极动员乡镇干部、村委干部走村入户,深入困难家庭,围绕残疾、空巢、鳏寡、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8类重点保障人群开展调查摸底,共计确定重点养老服务对象1519户、2591人、一般养老服务对象87户、128人。坚持因人施策,优先保障建档立卡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对于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特困人员三类重点服务对象,由村“两委”会议讨论、公示,实行享受无偿互助服务;对于一般服务群体,按照服务内容、标准,享受有偿互助服务。
服务队伍“专职化”,抓好人员稳定这个关键点。县乡村三级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为直接责任人,所属各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为具体责任人,由村妇女主任带头抓好队伍建设。
服务内容“人性化”,抓好满足需求这个落脚点。泰来县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基本服务内容达到5大项、37小项,重点提供助洁、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和简单的代办代购代缴等服务。各村挨户沟通,研究确定个性化服务内容,一对一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了亲情化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氛围,一些有偿服务自愿变成无偿服务。
服务手段“便捷化”,抓好信息畅通这个着力点。服务对象手机设置一拨通,服务对象有需求时可直接给服务队员打电话,服务队员统一着装,24小时开机待命,随时准备入户。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最长等待不超过30分钟。每个服务队、村、乡镇建立一个“微信群”,实现即时互通、互联网+功能。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发布服务动态,了解服务情况,开展服务抽查,确保工作交流“零距离”、服务监督“常态化”、工作考核“有依据”。
服务保障“多元化”,抓好长效运转这个根本点。全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按照“5:3:2”比例(县里承担50%、乡镇承担30%、村级承担20%),每月为每个队员发放工资300元。同时,额外给予队长管理操心费100元。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各乡镇为627名专职队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与此同时,召开全县互助服务培训大会,民政局、爱心护养院、养老服务中心、龙妹家政服务中心形成联动,在大兴镇东方红村、克利镇新胜村现场学习推进,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强化考核问责,制定《泰来县互助服务工作考评细则》,明确考核内容、奖惩细则、评分方法和工作要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全县建立专职农村服务队90支、队员达到596人,521人依托服务队实现脱贫,农村互助养老覆盖村屯比率达到95%,累计提供服务达到10万余次,老年人满意度达到100%,涌现出一批感人事迹和先进模范。
居家社区养老,任重而道远。济宁是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为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济宁市秉承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深入挖掘儒家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机制创新,着力打造文化养老,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孝悌为本、邻里互助、乐善好施”等独特文化优势,构建济宁“幸福养老”的大格局。
政策保障,标准先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把养老服务尤其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列入打造首善之区、美德济宁、文化高地战略规划。市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用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其中300万元专项用于文化养老有关工作。制定了《文化养老示范社区评估标准》,启动文化养老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到2020年将创建100个文化养老示范社区。开展儒家文化养老系列课题研究,举办了文化养老理论研讨会。融合现代文化养老理念,组织专家起草《文化养老-济宁样本》,2019年还将举办全国性、高层次养老文化论坛。
家风培育,莫大于孝。居家社区养老,家庭是基础。济宁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指示要求,积极培育“孝悌为本”的良好家风,创造“老人慈和、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把孝敬老人写进村规民约,形成孝老、敬老的广泛共识。
丰富供给,打造品牌。济宁市以创建“儒乡圣地、孝养济宁”养老服务品牌为抓手,把文化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新建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4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对全市现有居家社区养老设施进行统一登记管理、统一文化标识,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以实际无偿或低偿提供给养老专业服务组织使用。开办公益性社区老年人食堂,为老年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空巢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印发《社区服务清单》,为困难、高龄、空巢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养老机构“国学书屋”建设,为全市100多个社区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儒家文化系列图书和文化产品。
加强引导,蔚然成风。济宁市把传播儒家孝道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考评体系。命名14个单位为济宁敬老文化教育基地,进行敬老文化宣传教育。在企业开展“孝老敬老,爱撒社会”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劳模企业家的示范作用;在学校设立义工学时,推进孝道文化进校园,开展各类大手拉小手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敬老养成教育。在农村、社区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